政府主导的政绩考核是大干快上,是唯GDP论、唯高速论,这已成为官员升降的玉律。
如果2011-20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保持0.72不变,在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的情况下,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需39.6亿吨标准煤。每一个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出发,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及其发展方向,找到切入点。
第一,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产业定位。首先是逐步放开行业准入限制,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④跨国公司强大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垄断。1.从高速增长转向适度的较快增长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三是培育本国品牌,改变长期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的格局。
4.重视对资产存量的调整2001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和原材料等大项目,真正用于对现有企业更新改造和创新投资的比重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第三,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也应当以企业为中心,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而展开。以M2/GDP之比衡量的货币高速增长,其形成有诸多原因。
在讨论中国货币高速增长会不会终结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年中国货币高速增长的路径和成因。从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主要原因,因为市场化后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实现交易媒介功能。从短期来看,由于2011年实行了以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略显过度的货币紧缩措施,中国货币高速增长的步伐确实慢了下来。这很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国有企业改革衍生的货币需求,发放了大量最终成为不良债权的贷款,而国有企业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经济增长的乏力,此消彼长之下导致M2/GDP不断攀升。
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是因为产品的货币化,通过市场交易发现了价格,才导致货币需求(无论是现金需求还是贷款需求)增加,从而推动货币供给增加。目前,这一进程还没有完结,特别是资源价格改革还迟迟未能有效推进,从这一角度来看,货币高速增长恐怕还不会在短期内终结。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过去10年泡沫化程度较高的风险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可能面临估值下降和去泡沫化的压力。进入专题: 货币增长 。如果进而从人口红利未来3-5年即将终结来推测货币高速增长也即将终结,也并不十分准确。其次,从中国央行的角度来看,由于它不具备独立性,在货币供给方面它是略显被动的,从而也带有了部分内生性的特征。
比如,在上世纪八、九年代,中国央行为了满足政治需求,不得不通过发放再贷款和对中央财政透支来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所谓内生性,简单说就是说货币需求推动货币供给,或者说贷款创造存款,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很难主动控制货币供给。否则,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会成为货币永动机,大众最终将为以满足政府需求为主的无效货币供给买单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难补上,美日欧现阶段陷入了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的总需求不足状态。
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试图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向金融、居民与企业部门提供刺激来减轻财富缩水的冲击,进而控制去杠杆化的速度,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转移至政府部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疲弱的消费需求严重制约了发达国家的复苏进度,其家庭资产负债表遭受严重损害,居民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既往的负债型消费模式。
欧盟则在10倍到8倍间徘徊。据彭博统计,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背负上了高达7.6万亿美元的沉重债务,其中G7国家今年到期的主权债务总额约7.3万亿美元,如果算上利息,全球主要经济体今年所需的再融资规模将超过8万亿美元,巨额债务及其巨大的融资缺口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尽管全球寄希望于亚洲新兴市场能够接过发达国家需求的接力棒,让中国内需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需求动力,但中国消费的增加还不足以弥补美国消费的萎缩。金融造血机制遭到严重破坏,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乘数大幅下降,金融危机以来英国降幅最大,从25倍降至10倍。特别是在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欧美金融机构依然不得不面临着信贷标准收紧、坏账增多、融资困难等诸多麻烦,这将进一步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资产负债表的艰难修复、中长期增长放缓以及主权债务危机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一面要为即将到期的巨额债务寻找融资缺口,而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大规模减赤,实施债务压缩,其长期性和复杂性预示着所有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进入专题: 去杠杆化 。事实上,希腊只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几年内,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家庭部门将进入全面去杠杆化,信用紧缩、财政紧缩和消费紧缩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使全球去杠杆化过程更加痛苦和漫长。
去杠杆化正在改变全球的需求结构。美国个人消费总额约10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消费总额1.6万亿美元的6至7倍。
久拖不决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紧缩已经对希腊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011年希腊步入了第五个衰退的年头,严厉的财政紧缩和经济衰退让希腊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违约的宿命恐怕在劫难逃。因此,对全球而言尚有很大的需求缺口,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之间的双重矛盾。
中国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5%。比较棘手的是,政府去杠杆化步履维艰,金融和家庭等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同样长夜难熬。
久拖不决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紧缩已经对希腊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011年希腊步入了第五个衰退的年头,严厉的财政紧缩和经济衰退让希腊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违约的宿命恐怕在劫难逃…… 由于希腊政府没有满足国际救助方提出的政治保证,原定于15日的希腊新救助协议谈判再次搁浅比较棘手的是,政府去杠杆化步履维艰,金融和家庭等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同样长夜难熬。进入专题: 去杠杆化 。特别是在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欧美金融机构依然不得不面临着信贷标准收紧、坏账增多、融资困难等诸多麻烦,这将进一步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
因此,对全球而言尚有很大的需求缺口,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之间的双重矛盾。金融造血机制遭到严重破坏,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乘数大幅下降,金融危机以来英国降幅最大,从25倍降至10倍。
资产负债表的艰难修复、中长期增长放缓以及主权债务危机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一面要为即将到期的巨额债务寻找融资缺口,而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大规模减赤,实施债务压缩,其长期性和复杂性预示着所有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尽管全球寄希望于亚洲新兴市场能够接过发达国家需求的接力棒,让中国内需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需求动力,但中国消费的增加还不足以弥补美国消费的萎缩。
据彭博统计,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背负上了高达7.6万亿美元的沉重债务,其中G7国家今年到期的主权债务总额约7.3万亿美元,如果算上利息,全球主要经济体今年所需的再融资规模将超过8万亿美元,巨额债务及其巨大的融资缺口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去杠杆化正在改变全球的需求结构。
久拖不决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紧缩已经对希腊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011年希腊步入了第五个衰退的年头,严厉的财政紧缩和经济衰退让希腊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违约的宿命恐怕在劫难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疲弱的消费需求严重制约了发达国家的复苏进度,其家庭资产负债表遭受严重损害,居民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既往的负债型消费模式。事实上,希腊只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几年内,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家庭部门将进入全面去杠杆化,信用紧缩、财政紧缩和消费紧缩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使全球去杠杆化过程更加痛苦和漫长。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试图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向金融、居民与企业部门提供刺激来减轻财富缩水的冲击,进而控制去杠杆化的速度,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转移至政府部门。
久拖不决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紧缩已经对希腊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011年希腊步入了第五个衰退的年头,严厉的财政紧缩和经济衰退让希腊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违约的宿命恐怕在劫难逃…… 由于希腊政府没有满足国际救助方提出的政治保证,原定于15日的希腊新救助协议谈判再次搁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难补上,美日欧现阶段陷入了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的总需求不足状态。
欧盟则在10倍到8倍间徘徊。中国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5%。
美国个人消费总额约10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消费总额1.6万亿美元的6至7倍实际上,对它的生存最有力的保障正是解体的成本。